此篇文章是寫給想騎單車環島,但又不知如何跨出第一步的人,一個起頭規劃的概念。其詳細的計畫與準備,還是得靠自己一步步的去規劃、探索。這種事前的準備也是旅途的一部分,也就是說,就在你開始計畫單車環島旅行的那一刻,你已經踩下旅程的第一步踏板了。

三橫一豎行前裝備

環島單車:

最適合環島的單車就是你最熟悉、可靠的單車。

環島單車選擇:

一般車種:

一般車種大致有「淑女車」、「通勤車」、「賣場車」這幾款。要用這類車款環島也是可以,但除了會騎得比較辛苦外,風險變數也會比較高。

淑女車、通勤車適合在沒有風阻的都會地區短途騎乘,其車架的設計讓上下車、停車也很方便,但因為騎乘的姿態比較直挺(像坐姿),身體的迎風面積大,風阻也就比較大,如果騎到沒有大樓的郊區、海邊遇到逆風的話,會很明顯感受到風阻,騎得會特別辛苦。

Photobucket 淑女車,騎乘姿態較挺,風阻較高。 Photobucket 公路車,趴著騎,風阻較低。

另外身體重量大部分都分佈在屁股上,也不適合久騎。再加上這類單車通常都沒有變速裝置,一種齒比要應付環島的各種上下坡地形,不是遇到太陡的坡踩不上去,就是遇到下坡會突然踩空。此外,因為大部分輪軸不是快拆設計,破胎要補或是要拆車打包,都需要靠工具來卸下輪框,比較不方便。

現在許多大賣場也有販售入門登山車,不但有前避震,也有變速裝置,而且價格都相當便宜,但品質較不穩定,也沒有車行專業的售後服務。有些來路不行的車架,或是不明小廠設計的零組件,沒有經過完整的品質驗證測試,長途騎乘的風險會比較大。你絕不希望當你騎在蘇花公路時,發生落鏈?煞車故障?輪框歪掉….等狀況吧,所以不太推薦用賣場車來環島,除非有上路測試過一段時間,並有把握確認它的品質是沒問題的。

專業車種:

專業車款大致分「公路車」以及「登山車」,這兩種車特性很不同,簡單來說,公路車較輕,速度較快,騎乘姿態往前趴可抗風阻,但價位較高。登山車多半有前輪避震,騎起來相對公路車舒適,且有較多平價的車種可選擇,但重量較重,速度較公路車來的慢。因此要選公路還是登山車來環島,得看你環島目的與規劃而定。單純想要有速度、有效率、挑戰型態的環島,公路車是首選。想走馬看花、隨停隨拍,到各個景點晃晃,登山車較為適合。

公路車

▲以對抗風阻、減輕重量、增加騎乘效率而設計的公路車,速度雖然較快,但騎乘姿勢不太舒服。

登山車

▲前輪有避震器是登山最基本的配備,在顛簸的路面騎乘較舒適,操控性也比公路車佳。但因為較重,速度與騎乘效率比公路車差

折疊車:

小輪徑折疊車攜帶方便,機動性高,可以到了某地後,寄放單車或是坐其他交通工具做定點深入旅遊,理論上也是很適合單車環島。但由於它的輪徑小,比較無法維持巡弋(不踩踏的話,可以維持前進的時間),導致騎乘效率不夠好,長途騎乘會比較辛苦。另外車架小的原因,也無法攜帶太多行李。

旅行車:

近年來單車運動盛行,也帶動了單車環島、旅行風氣,所以有些單車廠針對這類騎乘主題,設計出適合長途騎乘的單車。這類的車款主要著重在舒適度、安全性與行李掛載擴充,貨架甚至馬鞍袋都幫你裝好,幾乎不用任何改裝,行李放上去就可以展開一段單車旅程啦。

美利達Wolf WOLF55

▲專為長途旅行騎乘設計的美利達Wolf。

超級旅行單車?

▲超級旅行單車?!XD

熟悉你的單車:

熟悉你的單車是長途騎乘首要做的功課,例如:

  • 遇到爬坡時,不需要特別思考或是看變數器指示的檔位,手指就能很自然反應,快速切換到適當的齒比檔位。
  • 下坡時,能利用煞車掌握下滑速度,不至於加速到失控,也不會突然煞車過重導致前滾翻。
  • 遇到下坡大轉彎時,有時迫不得已需要稍微「壓車」,這時要能了解自己有信心操控的傾斜角度,來控制過彎速度。而且過彎前就要預先調整踏板的位置,不能讓傾斜一側的踏板著地,否則很容易摔車。
  • 騎乘時,可以聽得出單車發出不尋常的異音,在問題還不是很嚴重前提早發現並修復。

以上舉的例子,在開始長途騎乘前務必都要熟悉。除此之外,「車感」的培養更是關鍵所在的,騎到大腦不需特別思考,人車合一就能做出各種反射性般的應變,往往能在關鍵時刻保護你的安全,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運動傷害。 所以萬一換了一台單車,就算是專業或是標榜適合旅行的單車,都要重新熟悉適應一遍。因此最適合環島的單車就是你最熟悉、可靠的單車。

改裝環島單車:

以長途騎乘、安全以及舒適為目標的簡單改裝。

改善調整你的單車:

從輪胎開始著手:

如果你的車款是登山車的話,輪胎是第一個可以改善的重點,只要將登山車標準配備1.95吋巧克力越野胎,換成一般通勤輪胎,騎乘速度、效率會立刻有明顯改善。當然換上公路車的1.25吋光頭胎,效果更加顯著,但輪胎管徑小,缺點會犧牲舒適度,在不好的路面騎久了,屁股容易痛、手腕也會麻,容易疲勞。所以要用多窄的輪胎,得從速度與舒適度中取捨。一般來說1.5~1.75吋是較常用來長途旅行的輪胎。

GP4000 公路車胎:管徑不但窄小,胎面平滑以減低磨擦力,速度較快,但僅適合柏油路面,且下雨天抓地力差。 Speed-King-Cross 登山車胎:管徑較大,胎面有許多突出的顆粒,增加與泥土路面的摩擦力,速度較慢。
Top-Contact 城市車胎:管徑大小介於公路與登山車胎之間,胎面有排水溝槽,提供雨中騎行抓地力,適合柏油路面以及各種天氣下的騎乘。 Travel-Contact 旅行車胎:馬牌出品專為長途旅行設計的防刺車胎,胎面中間平滑,側邊有顆粒,適合各種路面騎乘,且有防刺層設計,可以抵擋小穿刺。
馬牌 TravelContact

▲馬牌TravelContact防刺旅行胎,車胎邊緣為顆粒狀保留抓地力,中間光頭胎提高騎乘效率(但老是被好心路人誤會,提醒車胎磨平了XD)。

標榜防刺的車胎並不代表100%不會破胎,僅可以抵擋小穿刺,遇到大釘子還是一樣會破胎唷!且這類的車胎因為多了防刺層,車胎會較重一點。

安裝單車碼表:

單車碼表相當於汽機車的時速表,原理是偵測輪圈的轉動次數、頻率,並配合安裝時輸入碼表的輪圈的直徑,就可以計算出當前的車速以及累計騎乘的距離…等資訊。雖然對騎乘沒有直接的幫助,但可以輔助了解當前的騎乘狀況,以及記錄騎乘距離,可以說是環島必安裝的裝置。安裝碼表其實很簡單,但佈線卻有點麻煩,如果能騎著單車去車行購買單車碼表,倒是可以請老闆順便安裝。

單車碼表

▲環島不可缺的單車碼表,可以了解騎乘狀況,增加樂趣。

盡量不揹背包,安裝後貨架以及馬鞍袋吧

背著雙肩背包似乎挺方便的,但長途騎乘一整天下來,就算背得很輕,任何小小的疲勞、壓迫感都會被徹底放大。肩膀背一整天的酸痛感不說,背部被背包壓迫,不利於身體散熱排汗,在悶熱的季節會很不舒服。

所以只要旅程超過2天以上,都會建議把所有要帶的行李都交給「單車背」。這時就需要在後輪上方安裝後貨架並掛上馬鞍袋,以方便攜帶更多行李。這時要注意如果是較高階的單車,或是及雙避震的登山車,通常都無法安裝可兩點固定鎖螺絲的貨架。只能安裝一種單臂固定在椅墊下方的貨架,這種貨價承載重量較小,遇到顛簸路面容易上下晃動,造成騎乘效率不佳。

揹背包騎單車 揹背包騎單車。 所有行李都給單車背 所有行李都給單車背,樂得輕鬆。

遇到下雨天時,關於馬鞍袋的防水處理,不管用什麼防雨套,馬鞍袋背面也還是會空出無法包覆的地方,騎乘時後輪捲起來的雨水便會從這一點一滴濺進去,結果防雨套反而會「接水」,於是防雨套底部開始「積水」後,這些水再從馬鞍袋的車縫線滲透進去,防水系統就此瓦解….

因此要做到防水就要真正全面性包覆,才能保證滴水不漏(德國ORTLIEB出品的防水馬鞍袋可以作到100%防水,但價格相當昂貴),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馬鞍袋內裝垃圾袋或塑膠袋,此方法最有效又經濟實惠。

馬鞍袋防雨套

▲馬鞍袋防雨套遇到大雨或是長時間淋雨,無法保證防水。

車頭如果裝菜籃,拿取行李其實很方便,但缺點是:風阻會提高,操控靈活度降低,以及完全不帥氣!

別忘了立車架

專業的單車通常不會裝立車架,如果是想隨停隨拍旅行式的單車環島,沒有立車架會很不方便,只能找護欄靠或是躺地上。所以依你的單車環島型態,考量是否要裝個立車架吧。

如果單車載的行李過重的話(超過15kg),駐車架最好安裝越靠近車身中心越好,因現在的單車零件強調輕量化,材質多半是鋁合金,而鋁金屬經不起反覆彎折,如果安裝的位置不對(太靠近後輪),立車架承受車身行李的壓力會越大,容易彎折,反覆折沒幾次就會斷掉。當然如果鐵製的立車架是最耐操,不過也最重。

雪地騎單車 ▲有了立車架,隨時隨地都可以下車取景拍照 駐車架斷裂 ▲行李太重了,鋁製立車架反覆壓折太多次,結果斷掉啦!

多握點把車 變換騎乘姿勢

記得之前環島來到第7天,西部平原的逆風以及煩悶是環島中最無趣的回憶。而且大概是為了趕路,下車休息的次數也減少了許多,坐在車上從早到晚一成不變的踩踏姿態,以至於腰部過度疲勞酸痛。之後騎三橫一束前,特地換了多握點把車,可以稍微變換各種騎乘姿勢,讓身體某些肌肉輪流休息工作,就比較沒有騎到下午後會開始腰酸背痛的困擾了。

多握點把手

▲多握點把手,把手有很多種握法,可以變換騎乘姿勢。

出發前最好要學會:

拆裝前後輪

學會拆裝前後輪是最基礎的單車知識,途中如果需要搭乘其他交通工具,尤其是大眾運輸工具,通常都需要拆下前後輪打包才能上車。另外,萬一破胎一時找不到單車行,也是得要拆下輪框自行換內胎或補胎。

單車裝入攜車袋 卸下前後車輪,裝入攜車袋 單車裝入攜車袋 單車裝入攜車袋,搭乘大眾運輸工具
公路、登山車一般都是用快拆,徒手就能簡單卸下輪框,但一般的淑女、通勤車則需要工具,比較麻煩。

更換內胎

環島途中破胎的話,建議是直接更換一條內胎,比較省時省事。等晚上再利用休息時間補胎,要不然光是要找到內胎破洞位置就得花不少時間。另外切記,要先學會拆裝前後輪,才能學習更換內胎。

單車環島破胎,更換內胎 ▲單車環島途中破胎,更換內胎。 替單車輪胎打氣 ▲用隨身迷你打氣筒替輪胎打氣。

調整煞車間隙

長途騎乘下來,煞車皮消耗到一定程度時,這時會覺得煞車沒那麼靈敏,甚至煞車把按到底了,車子還是無法完全停下來,相當危險。這時候得要使用六腳板手調整煞車線與煞車夾器的位置。

更換煞車皮

▲四橫騎旅,騎了8天山路,煞車皮的磨耗相當嚴重,與全新的煞車皮比較可以看出。

如果是全新的煞車皮,正常來說,環島一圈1000公里下來是不太需要更換。所以可以的話,出發前找車行更換全新的煞車皮,省得之後還要調整麻煩。

環島體能:

不一定要做針對加強體能的特訓,但一定要做了解自己體能的前訓,並規劃出自己能負荷的旅程。

了解你的身體

能否完成單車環島,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,就是體能是不是能負荷。單車環島並不是一項競賽活動,沒有時間限制,也沒有速度比較。所以一天要騎多遠多快,是由自己的身體來決定,能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才能掌控好行程。例如:

  • 我一天只能騎100公里,超過的話屁股會開始痛,就算休息一晚還是無法完全恢復體力。
  • 我很怕熱,在超過33度C的氣溫下騎車會很容易中暑或抽筋。
  • 用平均20km/h的速度我能騎100公里,用平均30km/h的速度我只能騎50公里。
  • 習慣吃三餐還是習慣不定時補充熱量,騎一天下來我的身體需要補充多少熱量、水分?

以上所舉的例子,都不在於體能是否能負荷長途騎乘單車,而是在於是否了解你的身體透露的各種訊息,並調整自己與外在的環境因素。

「受傷」是單車環島最容易失敗的原因,往往都是不了解自己的身體,規劃超乎身體負荷的行程強度,最後讓身體陷入無可挽回的受傷局面,導致環島失敗。再次強調,體能弱頂多速度慢、行程需拉長,但一旦受傷,單車環島幾乎註定失敗。

當然,如果體能越好,身體發出抗議警訊的次數、頻率、時間相對就會少很多,也比較不容易受傷,所以行前訓練不但可以加強體能,更重要的是能達到上述「了解自己的身體」的方式之一。此外,也可以順便做到「熟悉你的單車」這項功課。

另外也有此一說:環島之前並不需要體能特訓,因為環島頭幾天的旅程就是訓練啦。

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要了解你的單車。

環島鐵屁股鍛鍊?

大部分人騎單車,最難克服的就是騎久了會屁股痛。所以第一個念頭都會想換軟一點的椅墊,但還是無法徹底改善,只是延緩開始痛的時間。問題癥結點在於,不能把身體重量完全託付在屁股與椅墊上。騎單車時,身體有三個部位會接觸到單車:手掌、屁股、腳掌,所以必須把身體的重量盡量平均分佈在這三個部位。其中哪個部位承受超過所能負荷的重量,就算只有一點,時間久了就會開始酸痛。

騎乘姿勢

▲身體的重量要平均分佈在手掌、屁股、腳掌,三個點。

而如何調整這些身體部位來分配體重的比重,就得依照你身體各部位的長度,來計算、調整車架的幾何以及手把。這部份已屬較專業的單車運動領域,一般人買的成車可調整的部位有限,主要就是椅墊高度以及煞車握把角度。

例如:椅墊太高,下背、屁股容易痛,身體會往前傾,導致手腕與煞車握把接觸的角度不自然,手容易疲勞。椅墊太低,膝蓋又容易痛,騎乘效率不佳。

所以買到單車後,通常要經歷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磨合。要不時調整椅墊高度、煞車握把角度,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。所以這也呼應開宗名義說的:「最適合環島的單車就是你最熟悉、可靠的單車。」因為單車的調整加上身體的適應,讓你可以騎得很遠很久也不容易累。

大家都會說單車騎久了,可以練就出鐵屁股,屁故就不會痛了,椅墊也越換越硬。事實上,原因在於你已練就一雙「勇腳」,踩踏時,雙腿會負擔身體的重量,踩踏越頻繁、有力,更多身體的重量會轉移到雙腿與踏板上,因此屁股的負擔自然就小了。所以很多高手會說,椅墊是拿來靠的不是用來坐的,就是這個原因。

給自己的環島時間:

運動並不困難,困難在於加上「時間」這個變數。所以只要把時間拉長,單車環島就可以輕鬆不少。但相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,時間比起體能反而可能更是一大挑戰,下表為環島時間與難度的對照表,大家可以參考自己的能耐(包括請假的能耐),規劃適合自己的單車環島時間:

難度 環島時間 平均里程 / 天 平均時速km/h 環島類型
簡單 10~15天 120~180km 15-10 可以到處吃喝、逛名勝古蹟、四處拍照留念,或在某定點停留1~2天休息。
正常 7~10天 120~140km 15-17.5 沿途景點可停留10~20分鐘。
挑戰 4~7天 170~300km 21.25-37.5 車款最好選公路車,可以停車拍照,但不能逛景點,建議有補給車隨隊。

環島路線:

先決定天數、大小圈、順逆時針以及必去的景點,再依地區分開來規劃路線會比較簡單些。

大圈小圈?

所謂的大圈環島就是指路線有涵蓋北部的濱海公路:淡水、石門、基隆、頭城,以及南部的墾丁地區。路線長度程大約會多個160~180公里左右。

單車環島 大圈VS小圈

▲北半島(台北東門-宜蘭頭城):大圈環島騎北海岸與東北角(155km)小圈環島騎北宜公路(68km)

單車大小圈環島 南迴公路VS墾丁

▲南半島(台東達仁-屏東楓港):大圈環島騎墾丁(125km)小圈環島騎南迴公路(32km)

小圈環島則避開上述兩地區,北部改走北宜公路,南部則走南橫公路不經過墾丁。所以大、小圈兩種環島路線選擇大約會差1天半的時間。

順時針、逆時針:

如果喜歡看海的話,通常會建議逆時針路線。從「台東」一直到「宜蘭」有好幾天的蔚藍大海可以欣賞。但西部要看海的話,得走濱海公路,缺點是路上的汽車速度都很快,很多砂石車、貨車,補給點也少,大多會行經工業區,道路離海也有段距離,看海的視野不佳,萬一遇到逆風的話苦不堪言,所以西部地區不建議走海線。

另外有人會考量風向來決定順、逆路線,台灣的夏天大部分都吹南風、冬季則是吹東北季風。事實上,風向是很難掌握的,要看當時的氣候系統而定。再說,如果真的都是吹固定南或北風,環島期間一半南下一半北上,總會遇到逆風吧。

例如:冬天受東北季風影響,在東北角逆時針環島時,會遇到大逆風。但騎過了金山、石門一帶,則會變成順風。所以風向的問題可以參考,但不需要以此作為路線規劃準則。

環島一整圈,一路遇到同個風向也是有可能的,但如此一來就是天堂(順風)與地獄(逆風)的差別啦….

環島區域

北部地區:

主要有海線(淡水、北海岸、東北角)以及山線(台北、北宜公路、宜蘭)兩種。海線會多50公里左右,不但砂石車多,有順逆風的考量,且基隆、東北角一帶地形起伏不定,很多上下坡,不一定會比騎山線(台北、北宜公路、宜蘭)來的輕鬆,但海線最大的優點就是風景美,一路有大海相伴。

東部地區:

東部的路線較為單純,幾乎就是一條台9線騎到底就對了。倒是在花蓮可以考慮轉往濱海(台11線)騎看看,台11線的海岸線景觀相當壯麗,遊憩景點也不少。

南部地區:

從台東到高雄這段通常是走南迴公路(除非想自虐,可以騎南橫公路)。連接台東達仁以及屏東楓港。其中在最高點壽卡一帶,會遇到往墾丁的岔路199縣道(騎過去可真的是199騎到飽),如果要多騎一趟墾丁,時間至少得多規劃一天。

西部地區:

西部地區路線就複雜多了,簡單來說,從屏東枋寮北上開始,可以省道台1線為路線主軸,這條路線的補給與住宿都相當穩定。如果有想去的景點,就從台1線這條主軸往東或西分歧出去。原則上越往東偏,會越靠近山區,有上下起伏的地形,道路也較曲折。往西偏的路線較直,地形也較平緩,但偏到靠近海邊的話,騎乘的速度容易受到風向影響,大型車輛也比較多。

到了苗栗地區會遇到台1(海線)、台13(山線),兩條路線的抉擇,海線(西濱快速道路)雖然不用爬坡,但這條路上的車輛速度都很快,相對較危險。補給點也少、景觀單調,要是又遇上逆風,騎起來會相當「悶」。但如果是順風,想趕路的話倒是可以嘗試看看。

單車環島 苗栗山線與海線

▲單車環島來到苗栗,山線與海線的抉擇。

「戶外生活」出版的「台灣遊透透」,這本地圖著重在台灣的風景遊憩區,且有等高線圖,對於行經路線地勢的高低起伏比較能預先掌握(對騎單車來說很重要啊),後面也有提供全台灣的住宿資料。不過這本地圖相當重(700g),帶著環島可要有心理準備。

戶外生活 台灣遊透透地圖

▲戶外生活出版的「台灣遊透透地圖」,有等高線地形圖,但相當重。

環島衣物裝備:

單車環島裝備

環島的風格、路線不同,攜帶的裝備也會有所差異,所以依照使用率與迫切性,分成以下幾類:

一定要帶:

安全帽、前車燈、後車燈、備用電池、備用內胎、挖胎棒X3、輕便打氣筒、六腳板手、水壺、防曬袖套、墨鏡、手機、身份證(住宿登記用)、健保卡、簡易醫療包、相機。

最好要帶:

單車碼表、涼鞋、iCash或悠遊卡、防曬乳液、台灣全島地圖、棉手套(修車用)、備用螺絲(尤其是貨架)

有的話帶更好:

GPS(不一定要導航,重點在於可以記錄路線軌跡,之後為照片Tag地理位置)、腳架(自拍)、反光條、車鎖

流浪才要帶的:

帳篷、睡袋、睡墊、地墊、蚊香、頭燈、盥洗用具、爐具、瓦斯

向陽派出所單車露營

▲單車露營別有一方趣味,不過要攜帶的裝備相對也會多很多

2007鐵馬環島旅行裝備
自行車裝備攝影裝備
物品數量重量 物品數量重量
安全帽1N/A RF相機 Bessa R3a1500g
車前燈1N/A 鏡頭 Ultra 28mm/f1.91310g
車尾燈2N/A 鏡頭 Nokton 50mm/f1.51350g
CATEEYE 單車碼錶1N/A DC Panasonic LX21230g
單車手套 1N/A SLIK 腳架11.8kg
太陽眼鏡1N/A 閃光燈1260g
修車工具1365g 軟片10320g
補胎工具1N/A OTG 存取碟 20GN/A240g
內胎2280g 清潔用品、電池、記憶卡…等N/A610g
打氣筒1265g 攝影腰包1250g
Lotus 單車馬鞍袋(大型)21.38kg
不銹鋼鐵鍊+鎖1550g
1700g
衣物、盥洗 露營、其他
物品數量重量 物品數量重量
自行車褲1N/A 單人帳棚11.75kg
排汗長褲1N/A 睡袋1810g
短褲+休閒褲2600g 睡墊1570g
排汗POLO衫1300g 爐具1425g
防風背心1N/A 瓦斯罐1370g
內衣褲N/AN/A 頭燈10265g
擋雨外套1800g 盥洗用具1510g
鞋子1N/A 急救藥包N/A365g
襪子3N/A 眼鏡+隱形眼鏡N/AN/A
脫鞋1350g 台灣地圖+環島資料11.35kg
手機1110g
電池+充電器N/A420g
錢包1210g

單車環島穿著

每個人的穿著習慣不同,但大體上來說,盡量穿著排汗的運動衣物即可,講究一點,也可以穿全套車衣車褲,並搭配防風、保暖、防水三種功能性衣物。以下列出個人的小建議:

防風防水外套:

無論什麼季節環島,防風防水外套都是一定要攜帶的。冬天可以抵擋寒風、夏天可以抵擋雨水,沒有這層外衣保護,裡頭穿再多的保暖的衣物都沒用。至於要不要選擇透氣性雨衣(Gore-Tex、Event…),就看自己的經濟能力。

不過在此要澄清一個觀念,一般標榜防水透氣的雨衣,在台灣高溫又尤其高濕的環境下,很難達到令人滿意、舒適的效果。重點在於,這類衣物的材質只能排出水蒸氣型態的汗(透氣),一但排汗量太大,變成汗水的話,就更難從防水的材質纖維中排出(除非靠體溫與外界溫差將汗水蒸發出去)。試想,當我們跑步或騎單車時,就算不穿衣服(夠透氣吧),還是會汗流浹背,那就更別說穿上一件有透氣功能的雨衣騎單車,會有多神奇的效果了。只能說相對於穿一般雨衣會來得透氣、舒適一點,但為了這點,花費代價可不便宜。

倒是可以選擇有多開口,如:腋下、兩胸開口拉鍊的防水外套,再加上背部如果有開口透氣的話,雨天騎乘不但能抵擋冰冷的雨水,風也能穿透雨衣,帶走悶熱的汗氣舒緩不適感。在寒冷的冬天將所有拉鍊緊閉,也可以抵擋冰冷的寒風。

防風保暖背心:

選擇前開式拉鍊的運動背心,騎乘時可以依照身體感受,如上坡很熱,下坡很冷,來調整拉鍊控制溫度,比起穿脫衣物方便許多。如果是在秋冬時節環島,更是建議搭配。

防風背心

▲防風背心,調整溫度很方便

單車褲:

車褲可以減少屁股的負擔,延長屁股痛的時間點(騎久了還是無可避免),比起一般褲子,車褲有厚厚的軟墊,而且幾乎沒有突起的縫線。接觸椅墊的部位只要有任何一點縫線或是異物壓迫,騎久了保證會痛得受不了,甚至磨破皮見血,這點一定要特別注意。

另外記得穿車褲後,裡頭就不用再穿一般內褲了,要不然內褲的邊緣、縫線還是會壓迫到皮膚。如果擔心車褲太單薄會怕冷,或是途中會到其它地方逛街,只穿車褲感覺太突兀的話,車褲外再穿一般運動褲也OK,或是穿單車內褲(內褲有後墊)再穿褲子。但還是要住意,褲子的臀部盡量不要有縫線或後口袋。

單車手套:

不算是衣物,也不是用來保暖,但可以大幅降低長途騎乘時,車身振動在手腕累積的疲勞,強烈建議要戴。


環島住宿:

最好不要訂房:

長途旅行尤其又以單車為交通工具來移動的環島,不確定的因素變化太多了。除了第一晚或許還可以預定自己想住的地方,之後幾天的行程最好就不要再預定了,否則一天的進度delay話,會有趕路的壓力;進度超前,提早入宿又有點可惜,且一旦有一天行程不在預定計畫中,之後幾天的行程就會被打亂,如果還有訂房的話,整個環島行程不免綁手綁腳備受拘束。

加減原則:

如果不放心,還是想先查好住宿的話,可以利用加減原則來做住宿規劃。如:Day2 計畫要騎100公里並在A旅館投宿,則再往前加20~30公里找一間B旅館,以及往後減20~30公里找一間C旅館。如此不管進度差前或落後,都有A、B、C三間旅館可以彈性調整。

火車站原則:

如果不是很要求住宿品質,或是有特別需求的話。在有點規模的市區或小鎮的火車站週邊,幾乎都會有提供住宿的飯店旅社。不知道今晚要住哪時,往火車站騎就對了。

價位區別:

類別 設備等級、特色 適合人數 平均價位
旅社 大多數允許單車停放在房間內,但要注意單車能否進的了電梯。價位便宜,火車站周圍很很容易找到,不用預先訂房大部份都會有房間。 1~2人 $500~$1200
飯店 大部分單車都不能停到房間內、有提供早餐可上網。 2~4人 $1400~$3600
MOTEL 一定有停車位、衛浴設備不錯、價位較高、假日最好要訂房,入住時間多半要PM6~7點以後。 2~4人 $1600~$3000
民宿 視民宿類型而定,大多有安全的地方可以停單車、有些民宿有提供通舖,比較適合4人以上團體,最好事先訂房。 1~10人 $500~$1400

寫了這麼多,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跟大家分享,因為單車環島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:路線、季節、單車、人….等。要如何去克服各式各樣問題造成的阻礙,有各種解決方法,一旦克服了會讓人很有成就感,這是環島的一大特點,很像人生旅程的縮影吧。

相關文章